李保国。资料图
长城网讯(记者刘澜澜)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乡亲们眼中的“农民教授”“科技财神”。近日,中央宣传部等9部委及单位决定,授予张富清等278名个人、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等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李保国教授光荣入选。
1958年,李保国出生在太行山东麓武邑县的一个小村里,1978年他考入了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他上班仅十几天就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一心要带百姓脱贫致富。
30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太行山区脱贫致富上,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太行山荒山绿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每年在山区农村“务农”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我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此外,他示范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让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一甩“穷帽”。
1983年的前南峪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靠山吃不上山,百姓日子自然过得苦。“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李保国不断寻求治理之道,最终通过“双聚”(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攻克这一难题。栽苹果、种板栗,经过多年治理,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荣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人均收入达到万余元。
1996年9月,李保国毅然奔赴受灾严重的岗底村,住进了村委会里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在与岗底村全体干部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他庄严承诺:不拿村里一分钱,用苹果产业使村民们富起来!为此,李保国连续9年吃住在村里,夜以继日实践钻研。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他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说,“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李保国在工作。资料图
他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工序,首次实现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如今仅靠种苹果这一项,岗底村人均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手把手的教技术,李保国常说,“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现在岗底村有近200名果农获得国家果树工技能证书。”
30多年间,李保国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指导农民。资料图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事业后继有人,精神薪火相传。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接过接力棒,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沿着李保国的路继续前行,用科技染绿荒山、造福百姓。
在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下,李保国生前愿望一项项变为现实:2019年,“绿岭”核桃通过林木良种证审定,有了国家级的“通行证”;去年10月,大树苗重茬建果园技术在岗底实验成功,改写了老果树改造更新靠轮作的历史,一个又一个老果园焕发新生机;河北省引进红树莓新品种12个,形成红树莓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栽培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已完成开发深加工产品3个……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总队长饶桂生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农林新型人才,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