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王璇 郑梦婷 )4月初,石家庄市文明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向广大市民和餐饮服务单位发出了“公勺公筷·文明用餐”倡议书,针对市民,倡议书提到:“家庭个人要积极响应。倡导家庭用餐配备公勺公筷,有条件的实行分餐制,亲朋夹菜用公筷,喂娃吃饭用专筷。”那么家庭实行分餐制的倡议是否得到了市民的响应呢?一家人吃饭还要用公筷公勺,是“讲究”还是“矫情”?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石家庄市民,来听听“庄里人”的看法。
家庭实行分餐制,市民看法不一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们对“分餐制”和“公勺公筷”的认知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有些市民觉得家庭分餐没有太大的必要。“在家吃饭,感觉没什么必要分餐,一家人还要用公勺公筷,感觉都疏远了。”桥西区盛世华庭小区居民林正娥说。
“家里的碗筷基本都是混着用的,甚至孩子小的时候也没有分过碗筷。”新华区北苑街道变电街社区居民刘女士表示,分餐而食会使餐盘使用量加倍,洗刷碗筷将会变成一个“大工程”。
有些市民家中,则是分了碗筷,却没有分餐。“在我们家,碗筷的大小、颜色都不一样,大人用大碗长筷子,小孩儿用小碗短筷子。”家住新华区筑凯嘉园的6岁小朋友高鑫艺告诉记者。鑫艺的妈妈焦女士对此表示,家里人通常都有专属碗筷,但饭菜基本上还是混着吃。焦女士觉得,这段时间家人基本都没有外出,即使不分餐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
新华区党家庄社区居民张迪有一个两岁的宝宝,她告诉记者,家里只给宝宝的饮食采用了分餐制,宝宝有专用的碗筷,家人甚至专门用小风扇给宝宝吹凉食物。“但是成人之间却没有这些讲究。”张迪说。
作为分餐制的支持者,家住长安区盛世长安小区的王磊告诉记者,“每次吃饭,我都会摆一双公筷在桌上,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不好改,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觉得用公筷既麻烦又显得生分。”
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对家庭分餐制还是持观望态度,不过有两位市民已经将分餐制贯彻为全家一致的生活方式,并用手机拍摄视频,向记者晒出了自家的分餐制:餐桌上增加了公筷公勺,每人一个小碟,大家轮流用公筷公勺将食物取到自己盘中,再用自己的筷子进食。家人之间文明礼让,其乐融融。
“疫情期间,我们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使用公筷、公勺。预防交叉感染,家庭里也应该重视起来。”西三庄街社区居民徐国良表示,真正的“人情味”是对家人健康的负责。
“我家里有小孩和老人,他们的免疫力比较低,容易感染一些细菌和病毒,而分餐制避免了交叉感染,我们家会一直把分餐制坚持下去。”飞机场社区居民徐维娟说。
让“分餐制”进入百姓家,宣传教育是关键
“预防疫情,文明用餐,从使用公筷开始”“舌尖抗疫,用好一双公筷”“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健康用餐”……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新华区北苑街道变电街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带着“小喇叭”在小区里巡回,“小喇叭”是一台移动音响,工作人员通过播放一些宣教音频,给小区居民普及疫情防控和分餐制的相关知识。
据悉,自《河北省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务规范》出台后,新华区北苑街道就积极开展“公勺公筷 文明用餐”的宣传活动。新华区北苑街道办事处主任田迪告诉记者,由于变电街社区是老旧小区,楼院比较分散,老年人偏多,为确保社区居民广泛知晓分餐公筷制的好处,就采取了小喇叭广播的方式进行宣传。
此外,该社区还通过建设宣传长廊,张贴宣传标语、海报,向辖区居民发放明白纸,在街道微信公众号发布倡议书等方式,引导公众养成“文明餐桌 公筷公勺”的用餐习惯。
“我们家一直是女儿女婿过来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专用的碗碟。吃饭的时候,我们会用公筷夹菜放到自己碗里。”居民张德启说,他们家多年来一直践行着“分餐制”。作为北苑小区15号楼的楼长,张德启在疫情期间一直致力于“分餐制”的宣传。“‘分餐制’这个倡议真是好,我全力支持,我一直就以我们家的分餐经验,给周围的居民做宣传,有好多家庭也表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