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董达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各级各部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一幅幅生机勃勃、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画卷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打造好风景 换来好“钱”景
流水潺潺,绿草如茵,花儿竞相开放、鸟儿尽情欢唱……很难想象,这个居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曾是附近村民耕种放牧的地方。
“小滦河发源于塞罕坝茂密的森林中,是滦河最大的支流。它宛若灵动的玉带,潆洄御道口镇。但是,常年的过度放牧、周边环境的破坏,小滦河水变得污浊不清、水域渐少,生态破坏严重。”7月24日,滦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实施负责人崔淑军向记者介绍。
御道口村村民在湿地公园做管护。长城网记者 张嘉琪 摄
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于2013年开始建设,2018年建设完成,小滦河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如今,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承担着修复“华北水塔”、保护京津冀水源地、防止浑善达克沙地南移、维护坝上地区生物多样性等重大生态责任,还提供了就业岗位,造福一方百姓。
“湿地公园建成后,我就在这里当门卫,跟种地比起来,活不累,挣得多!”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村民秦玉林说,在这里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的工资,公园还给配了摩托车。
在河北,有很多群众像秦玉林一样,一边守护着绿水青山,一边分享着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
乡村产业旺 农民有希望
“一辈子都没像现在这么幸福!”今年49岁的居桂义,是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三郎镇居召村村民,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后遗症,妻子又是盲人,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而如今的生活让他非常满意。
见到记者,居桂义兴致勃勃地算起了自己的脱贫账:“去年,我把家里的6亩地入股了村集体合作社,每亩地保底收入600元,一年就是3600元,加上自己在集体合作社打工的工资,去年一共收入了2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
工人在居召村集体合作社大棚内进行果蔬管理。长城网记者 董达 摄
“去年,我们村合作社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完成草莓种植120亩、黄桃辣椒间作100亩、水果冬瓜实验田14亩,建设果蔬温室大棚4个、暖棚3个。”居召村党支部书记居福顺介绍,村集体合作社还优先吸纳166名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使贫困群众实现股金和薪金“双收入”。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河北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依托和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新格局。
昔日小山村 今日网红村
前不久,由河北省组织拍摄的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一套热播。作为该剧取景地之一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古城川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古城川村内道路宽阔平坦,两侧树木吐绿、鲜花盛开,墙上的宣传画别具特色,古色古香的院落排列整齐。远处山峦叠翠,近处一片生机盎然,一幅乡村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每天出门心情都舒畅了。”谈起村里的变化,古城川村村民王诗平笑得合不拢嘴。
“古城川村从民居改造、道路升级、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古城川村党委书记苏继文介绍。
古城川村打造的精品民宿。长城网记者 董达 摄
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以前用旱厕,到了夏天,气味非常难闻,上厕所也不方便。现在这个厕所,一点异味都没有!”古城川村村民赵长林家的卫生间,里面干净明亮,马桶是坐式水冲的,还有电热水器和洗澡设备。
河北省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河北省48093个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的村庄,均已建立日常保洁机制,配备保洁人员20.8万名;累计完成1125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共改造卫生厕所837.19万座;共完成村庄绿化(含环村林)面积74.8万亩;河北广大农村已绘制文化墙近5700万平米,87%的行政村建设了乡风文明示范街。
农村,已经成为河北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链接】:石家庄鹿泉:庭院美如画 乡村展新颜
长城网讯(记者 董达 通讯员 韩冰 冯晓彤)7月29日,记者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河镇曲寨村,公路两旁郁郁葱葱,二层别墅整齐排列,庭院内绿意浓浓,藤蔓植物生长茂盛,院里的蔬菜瓜果挂满枝头,置身其中,宛若走进画中。
“这都是我种的,有豆角、茄子、辣椒、葡萄、桃子,有空就浇浇水、施施肥。”村民朱小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晨练后都会拾掇一下小院,打扫家里卫生。虽然住在农村,但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
朱小芹在自家小院里摘豆角。长城网记者 董达 摄
“现在村里,家家都很干净,都在打扮自己的美丽庭院,咱也得收拾好点!”村民李丽君笑着说。走进李丽君家厨房发现,灶台干净明亮,锅碗瓢盆摆放整齐,再不是印象中农村脏乱差的厨房。
在美丽庭院创建过程中,鹿泉区突出“创造美、经营美、传承美”的理念,以“党建引领、三级联动、一村一品、示范带动、连点成线、连村成片、传承文化”的思路,在每个乡镇选树3—5个重点村,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截止到2020年一季度,该区已打造美丽庭院57963 户,精品庭院15927户。
“我们将继续引导广大妇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把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创建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石家庄市鹿泉区妇联主席王志惠说。
河北张北:“脸上疤”变成“锦上花”
长城网讯(记者 商棠 郑世繁 袁立朋 张建勋)把“脸上疤”变成“锦上花”,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188个“空心村”,悄然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昔日的“空心村”,这个制约乡村发展的老大难,经过治理之后,正在成为张北县高质量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载体,充满着活力和希望。
张北县“空心村”治理规模大、范围广、任务重、时间紧,拆迁征地、重建质量、就业致富、社会治理等问题,个个都是“硬骨头”。该县以农宅空置率大于等于50%、村民同意拆迁率95%为标准,将95%以上村民同意拆迁的124个行政村列为拆迁村,其它64个行政村进行就地治理。张北县采取了易地新建、联村并建和就地整治三种治理模式,在县城近郊的义合美村建设全县的大型集中安置社区,在公会镇建设西部区域小型集中安置社区,建设联村并建安置点6个。他们还创新安置区管理模式,在安置区成立管委会、党工委,以“党建+社区治理”模式,网格化管理,倡导培育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张北县空心村联村并建安置点后大营滩村,整齐的新房拔地而起。长城网记者 郑世繁 摄
“我们先做拆迁的‘减法’,再做产业的‘加法’。张北县通过‘空心村’治理可复垦耕地9300亩,70%将进行流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项目,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说。
2018年8月张北县全面启动了“空心村”治理工作。到6月底,张北县188个“空心村”治理项目全部开工,将安置农户11248户、29274人,其中联村并建村和就地整治村已基本完成治理。
【短评】携手小康,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河北样板”
长城网评论员 芦静
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放眼燕赵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在精心勾勒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河北省各地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全力破解产业不旺、钱袋不鼓、环境不靓、体制不顺等难题,以更大的决心和行动推进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乡镇村庄变身“绿富美”,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凤回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乡村的复杂性,从“面子”到“里子”的全方位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在农业综合效益、城镇化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省各级各部门还需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为打造乡村振兴“河北样板”统筹谋划,科学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