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树立文明乡风 筑造百姓“幸福梦”
长城网邯郸3月17日讯(记者 武萌 王自娟 通讯员 郭海民 张佩 江书民)将焦距瞄准基层一线,凝聚最美力量,引领人人争做最美,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改革婚丧习俗,树立文明新风;以点带面,抓实载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落地生根……2014年9月份以来,魏县将争做“最美魏州人”活动、治理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创建农村文化俱乐部三项工作,作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鼎力推进,取得斐然成绩,文明之风蔚然形成。 用“最美”塑造动人之城 魏县双井镇河南村62岁农妇赵改香,从1994年收养第一个残疾弃婴起,23年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陆续收养25个残疾婴儿;边马乡司法所长李海群是全国模范司法所长,25年来一直吃住在单位,只为方便群众办事,及时帮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第二人民医院80后职工史北海,为挽救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生命,主动推迟要宝宝计划,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魏县首例,河北省第114例“捐髓英雄”……一个个普通名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代表着魏县人的精神风貌。 在开展争做“最美魏州人”活动中,魏县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对先进典型人物的选树,用身边事影响带动身边人,用“最美魏州人”打造“最美魏州魂”,塑造动人之城,培育城市名片,凝聚了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通过社区、乡(镇)村、学校、企业等单位层层筛选,魏县先后征集到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近千名,从中择优深入挖掘采访,向县内外媒体展示推介143人,一大批魏县典型列入中央、省、市评选视野。李海群等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申文堂获评“中国网事·感动2015”和“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年度网络人物,并应邀参加国家和省颁奖典礼;赵改香等4人获评“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年度网络人物;多人获选市级先进;街道办居民郭双臣等95人被评为魏县“最美魏州人”…… 为充分释放最美魏州人的“蝴蝶效应”,引发人人争做最美,2015年8月,魏县组建了“弘扬魏县精神、争做最美魏州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到全县各条战线巡回宣讲,讲述动人故事,彰显先进力量。同时,在孔融让梨文化广场、魏祠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善行功德榜”,在全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用“民约”倡导节俭之风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在红白事操办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地方喜事越办越阔、丧事越办越大、操办项目越来越多。群众心里有苦难言,为了面子,不得不硬着头皮把排场越搞越大,甚至有的群众举债办事、因事返贫。 在治理红白事大操大办上,魏县在加强党员干部专项管理的同时,在全县561个村(居委会)开展了以“树文明新风、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内容的红白事大操大办治理工作,倡导和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简朴的良好社会新风。 治理农村红白事,不能硬着来,要用一套好的机制,逐步改变群众固有的风俗理念,引领其崇尚和接受文明简朴的新风俗。为此,魏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络格局,专门成立农村红白事治理办公室,指导引领全县治理工作,对乡村领导实行问责制,明确规定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宣传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同时,按照小村1个、大村2至3个的原则,在全县农村(居委会)成立了570多个红白理事会,各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结合实际,管理和引导本村红白事操办。 在红白事办理标准上,县里不搞“一刀切”,只拿出指导标准,即婚丧嫁娶提倡一事一天办清,菜金标准控制在120元左右;红事用烟一般不超过15元,酒水不超过40元,迎娶车辆不超过10辆,男方赠送女方的礼品、礼金总价值不超过3万元;白事用烟一般不超过10元,酒水不超过20元。在具体实施中,乡镇(街道办)加强全程监管指导,由村红白理事会在不突破指导标准上限的前提下,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各自标准,居民群众参照标准办理红白事。 魏县双井镇南街村的张亚蒲是90后大学生,“张小生包子铺”创始人,已创建了100多家连锁分店,月营业额突破300万元。他和妻子范艳丽结婚时,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帮助下,带头儿举办了一场“环保婚礼”。结婚当天,妻子不仅将一万元彩礼钱原封不动带了回来,娘家还陪送了冰箱、彩电等随亲嫁妆。他们还对每一位前来道喜的亲戚朋友,发给一张2元彩票,当天共发出500张彩票。婚礼上,不仅用彩票代替了烟酒,扎花车用电动车代替了小轿车,还用一碗碗独具魏县特色的大锅菜代替了排场的宴席。“这样的形式挺好,省下的钱还可以发展我们的包子生意。”说起当时的情形,范艳丽满脸的幸福样儿。 而在以前,周边村小伙儿娶媳妇置办酒席,包括烟酒,平均标准在700元左右,还得在事前向女方家送数额较高的彩礼钱。张亚蒲、范艳丽小两口的婚事在周边村反响很大,很受大家推崇。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魏县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不愿意,而又不得不大操大办,政府又不能强制干预的“瓶颈”问题,刹住了农村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歪风,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文化”培育靓丽之貌 “村里建起了文化俱乐部后,我们跳舞、扭秧歌,活动不断,现在打麻将喝酒的少了,学习技术、健身的多了。”魏县大辛庄乡李辛庄村李换娣说。 如今,在魏县的不少农村,文化俱乐部成了干部群众业余读书看报、聊天跳舞、学习技术的好地方。魏县大辛庄乡李辛庄村老支书李志林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种地靠机械化,农民业余时间长了,但是文化生活单调。他们村在县水利局等部门帮助下,投资近30万元新建起农村文化俱乐部,建成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和亮化设施,开通了互联网,购置了图书、服装、健身娱乐器材等,农民业余时间走进文化俱乐部,健身、学科技、扭秧歌、跳广场舞等,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魏县将乡土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对现有的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远程教育等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按照“一站一室一校一屋一场一队”(广播站、文体室、新农民学校、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文艺队伍)“六个一”标准,全面夯实农村文化阵地,创建农村文化俱乐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俱乐部要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角儿”。为此,魏县以“百家文艺示范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发现培养了一批具有文学、绘画、舞蹈、曲艺等艺术特长的基层文艺人才、文艺家庭,建立了730人的农村文化带头人数据库,由这些文艺志愿者定期到农村文化俱乐部,开展教、学、帮、带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民群众组建广场舞、秧歌、象棋、戏曲、书法、绘画等各类兴趣协会,“蓄足”了繁荣农村文化的后备力量,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造血”功能。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院堡镇况庄村的“文艺示范户”况贵清,在村文化俱乐部组建了吹歌兴趣协会,吸引周边群众爱好者踊跃入会,使吹歌这一传统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大辛庄乡李辛庄村的戏曲兴趣协会,票友传授戏曲吹拉弹唱技艺,举办小型戏曲演唱会,吸引群众纷纷加入,协会队伍不断壮大…… |
关键词:魏县,文明乡风,百姓 |